中大引入人工智能照腸鏡 瘜肉無所遁形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4/10 17:35

最後更新: 2018/04/10 17:35

分享:

分享:

中大將於本月13日至16日灣仔會展舉行「國際資訊科技博覽」,展出包括由中大外科學系研究團隊研發、應用於結腸鏡癌症篩查的實時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。(陳曉瑩攝)

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,惟內窺鏡醫生通過內窺鏡目測診斷結直腸內的瘜肉時,有可能遺漏不明顯及較扁平瘜肉或對瘜肉的病理誤判。中大外科學系研發一套能在腸鏡檢查期間,實時對瘜肉進行識別及對病理類型分類的人工智能系統,分辨率更高達97%,供醫生雙重分辨瘜肉的準確性,降低誤判風險,料一、兩年後正式推出市場,每組系統安裝成本約需5位數字。

研究團隊指出,現時慣用的診斷系統,只能單一篩查病人腸內是否有瘜肉,或瘜肉屬腫瘤性或非腫瘤性,新診斷系統將通過數據同時分辨非瘜肉、非腫瘤瘜肉及腫瘤瘜肉三類圖像,完成篩查程序及對其進行病理分析,醫生便可同步實時看到瘜肉位置,輔助他們作出適當跟進,包括即時決定是否需要切除瘜肉。

新系統會將檢測到的懷疑瘜肉位置以紅色方框圈出(如右圖),輔助內窺鏡醫生同步識別並作出適當跟進。(圖片由中大外科學系提供)

研究團隊曾透過300名病人的結腸鏡視頻中進行離線測試,內窺鏡醫生目測並切除的333個懷疑瘜肉樣本中,當中301顆病理報告確認屬瘜肉,新系統成功檢測到291顆瘜肉,分辨率達97%。而餘下的32顆無病理報告的非瘜肉,新系統則可識別當中的24至27顆,從而減低誤測的瘜肉數目。

中大外科學系助理教授潘頌欣表示,新系統目前已搜集來自全球約5萬個樣本數據,但強調並非要取代內窺鏡醫生的工作,而是同步輔助他們進行瘜肉篩查程序,提高醫療效率。她說,現時病人每次照腸鏡一般需時15分鐘,部分病人甚至需時40至45分鐘,相信新系統可令病人照腸鏡的時間更穩定。

潘期望,新系統可獲醫學機構認證,並會於本港一至兩個內窺鏡中心試行,約一、兩年後正式推出市場,屆時再研究與政府討論引入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應用。